哈尔滨土气新式导师制留学 打造您的专属留学方案

来自土气学子的海外留学生活分享
全球视野 直面未来 在路上发现新的自己
因为没有多少出国经验知识,也没有更早制定出长期可执行的出国计划,我在大三寒假才开始真正地落地准备出国相关的事情。一方面,在大三下学期的托福一战考了不到90的分数,虽然拿不出手,但好歹心里有些底气,也对后面的备考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学长和同学的经验帮助下,我开始了解并着手准备暑期科研实习的计划。在我看来,暑期实习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自己的背景经历。
因此,在寒假期间,我便开始主动在国外大学网站上查找,并整理了相关专业各教授的信息。此外,还简要准备了cv和一些套磁信。
大三下开学前后,我开始广撒网式地对有意向的教授进行邮件套磁,内容大致涉及自己的暑期实习计划,自己的科研背景以及对教授所从事研究的了解等几方面。前后大概投了十来封邮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近一半的教授都发来了回信,尽管多数是由于组内暂不考虑招收实习生等理由的拒信,但信中仍礼貌地给出了肯定和鼓励,这对当时初次尝试同教授交流的我来说,算得上小小的鼓舞。
最终,我收到了两封表示接受的回信,分别来自UT-Austin和U of Rochester,都是光学方向的教授。经过选择和后期和教授的多次联系后,我确定了在UT两个月的暑期实习计划。
总的来说,暑期实习经历带给我的收获是远高于预期的。首先是能够亲身体验在国外课题组的科研环境,对该方向的日常工作都有一点认知;其次是自己一些相关实验技能的提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它在给出物理PhD这条道路的具体参考的同时,还提供了各种机会,使我能够认真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实习期间,我的导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除了日常在实验方面的指导之外,她还询问并给机会让我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因此,我得以快速上手LabVIEW这个图形化编程语言,由简入繁地逐步设计光学实验系统的控制程序。在不断地调试工作以及功能的实现中,我更加强化了对自己兴趣的判断:我发现相比涉及物理学术上的工作,自己对实际应用中解决具体的问题更感兴趣,尤其是在编程和硬件操控的工作方面。加之导师和博士生学长对该方面工作的肯定,更使我得到可贵的正向反馈。那时,我大致有了跨专业申请ECE方向研究生的想法。
回顾过去两年的时间,我的申请历程并不十分顺利,从大三申请暑研时在本系没有先例,摸着石头过河,到申请前夕在跨专业问题上“急转弯”式的决定,再到备受打击的英语考试。然而就像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这些曲折经历又何尝不是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呢?
经历申请后我逐渐认识到,自信的心态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要,尽管这听起来十分俗套。首先,无论是申请哪个专业,PhD或Master,都应当尽早做出规划,充实自己的相关背景,毕竟实力才是自信心最牢靠的基础(关于这部分相信各路大牛已经给出充足的更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了)。然而尽管如此,很多事情还是会无可避免地仓促发生,它们往往是在你躲无可躲的时候硬着头皮解决的。十拿九稳地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应对所有事情可能根本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不妨多拿出些勇气和自信,坦然接受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提升。
此外,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很多同学可能对自己并没有积极客观的认识,会盯住自己某一方面的劣势而灰心丧气,进而畏手畏脚,贻误时机。但实际上申请对个人的评价应当是宏观的,其中包含诸多维度,且总会或多或少地涵盖一些长处。所以对一系列以自我展示(或自我推销)为“最高纲领”的申请工作来说,最首要的就是让自己充满信心,想方设法审视并发掘长处,最大地利用好自己有限的资源从而赢得对方的青睐。
在申请时我曾有一段低谷时期,由于本科时自己在背景上面的诸方面并不太尽自己所愿,同时也面对着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会产生自我怀疑等消极心态。当时看到一篇短文至今仍共鸣强烈,其中讲到“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们实在不用想太多,因为你们心中的疑惑是不会有答案的”、“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也希望与正面临申请挑战,或是有相同困惑的朋友共勉吧。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门分享 Hot!





